101年前,嘉興南湖上的紅色小船
誕生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
101年間,光陰流轉、風雨如磐
世界之林樹起巨人的光輝形象
2022年是建黨的101周年
同時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
在今天
讓我們一起向黨致敬
來黿頭渚
重溫建黨的崢嶸歲月
追尋革命英烈們的奮斗足跡
在黨的光輝指引下
深入了解黿頭渚的紅色文化
汲取奮進力量
第一站:聶耳遺蹤
1934年夏秋之間,上海聯華影片公司《大路》攝制組到無錫拍片。當時寶界橋剛在修筑,錫黿公路正在動工,影片正好利用這筑路的背景進行拍攝。該片導演孫瑜,編劇于伶,演員張翼、金焰、王人美、韓蘭根等匯聚于黿頭渚陳園,年輕的聶耳擔任作曲。
聶耳白天同筑路工人一起勞動,體驗生活;晚上他獨自一人住在一幢小閣樓里作曲。面對山明水秀的美景,他的激情噴涌而出,創作出舉世聞名的歌曲——《開路先鋒》和《大路歌》?!稗Z!哈哈,轟! 我們是開路先鋒......”歌曲歌唱著筑路工人豪壯的心聲,激勵起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。
1958年前后,市里一批下放干部在陳園舊址開辟園藝場,他們把聶耳下榻處稱作“聶耳亭”,并流傳下來?!巴ふ?停也”,含有聶耳曾在此停留之意。
1985年,在建設充山隱秀景區過程中,黿頭渚以聶耳亭為中心,新塑了潔白的聶耳半身像,并配建了廳屋三間作紀念室,名“聶耳遺蹤”。2003年6月2日,市政府公布“聶耳亭”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。
如今,位于黿頭渚充山隱秀的聶耳亭已經成為了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。每年都會有很多單位組織前來升國旗,奏國歌,緬懷先烈,不忘國恥。匯聚聶耳亭前升國旗、奏國歌,唱響紅色贊歌。
讓我們系上紅領巾,在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下感受中華大地的山河秀麗。
第二站:人杰苑
人杰地靈,物華天寶
無錫就是這樣一個城市
無錫人杰館的先哲鄉賢
包括江陰籍和宜興籍人士共65位
他們的生平事跡分別陳列在四個展廳內
第一展廳:《民族先賢》
第二展廳:《工商巨子》
第三展廳:《藝林巨擘》
第四展廳:《科苑精英·學界泰斗》
苑內名人銅雕32尊則全部出自
吳為山之手
人杰苑
不僅是黿頭渚一處
環境優美、建筑精雅的人文亮點
更重要的是樹立起一座精神的豐碑
第三站:王昆侖故居
恍惚間
一位身如秀峰的老人
似從身后的歇山平房中迎出門來
老人安詳,深邃
仿佛至于永恒
他便是七十二峰山館主人
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
著名紅學家——王昆侖
王昆侖(1902—1985),1933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。新中國成立后,歷任政務院政務委員,一至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,北京市副市長等職。
1981年12月,當選為民革中央主席,接著又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。
在這里,你能領略到王昆侖老人那傳奇的一生。
第四站:萬方樓
萬方樓東北與七十二峰山館相鄰,南為萬浪橋,樓名取自唐代“詩圣”杜甫“萬方有難此登臨”詩句。
1935年8月下旬,時任國民黨政府立法委員的王昆侖,以親朋好友匯聚太湖別墅消暑名義,于萬方樓秘密集合滬寧兩地革命志士20余人,開會三天商討抗日救亡大計。國民黨“軍統”要員沈醉率行動小組圖謀暗殺,因故未果。
50年后,昆侖老和沈醉先生在北京同一醫院休養,相遇時沈先生告知此事,昆侖老報之以一笑,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,傳為佳話。而“萬方樓會議”則以促進愛國統一戰線的發展、推動抗日救亡運動而載入史冊。
參加者有錢俊瑞、曹亮、陳波兒、沈茲九、王昆侖、曹孟君等。
當年萬方樓會議后,部分代表在太湖邊合影留念